位置:
江蘇│40%裝配式,淮安市印發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1656550597
新聞中心

淮安市人民政府

關于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淮政發〔2022〕11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為進一步增強建筑業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全面提升建筑企業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根據國家、省有關文件精神,經市政府研究,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主要目標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目標,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提高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力爭實現“三個翻番”發展目標。


——建筑業產值實現“翻番”。到2025年末,全市建筑業產值實現翻一番,建筑業年產值力爭達3000億元以上。年產值超100億元建筑業企業實現“零突破”,超50億元建筑業企業5家以上。


——高等級資質企業數量實現“翻番”。到2025年末,新增工程總承包特級資質建筑企業1-2家,全市總承包一級資質總數超100個。


——經濟貢獻實現“翻番”。到2025年末,全市建筑業行業稅收實現翻番,力爭達到50億元。


二、重點任務


(一)壯大產業規模


1.強化骨干企業培育。鼓勵建筑業企業擴大規模、晉升資質,著力培植一批建筑、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電、機電工程等高等級資質的一流企業;鼓勵建筑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跨地區、跨行業收購、兼并、重組等形式整合資源,積極爭取掛牌上市;鼓勵建筑企業向關聯度較高的上下游產業鏈延伸,逐步實現由建筑施工為主,向投融資、設計咨詢、工程建設、建材制造、運營維護等多領域全方位發展,形成投建營一體化格局。支持國有企業通過投資入股、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對具備可持續發展預期、投資回報率高的民營建筑企業、建筑業關聯產業、上下游產品進行股權投資,全方位、全過程提升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我市骨干建筑業企業單獨或采用聯合體投標方式參與軌道交通、橋梁隧道、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特種設備安裝等高附加值工程項目的競爭,市發改、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門每年要落實一定數量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標段,允許聯合體招投標,原則上每年每個行業不少于1個項目。


2.加大“引進來”力度。加大我市建筑業企業培養力度,采取自我培育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鼓勵央企、外省市高等級資質建筑業企業來淮設立區域總部或成立子公司,帶動我市建筑業整體實力提升。同時,支持“專精特新”一級資質建筑業企業來淮設立區域總部或成立總公司,進一步提升我市建筑業發展水平。


3.加快“走出去”步伐。策應“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向產業鏈高端延伸,以基礎設施等大項目建設和產能合作為重點,適時召開外埠市場觀摩推介會,助推我市建筑企業“走出去”,廣泛參與市外項目建設,推進本市建筑企業與央企、省屬企業聯合開拓海外市場。


(二)增強發展動能


1.深化科技賦能。鼓勵施工企業加大科研建設投入,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孵化載體和科研技術研發機構,參與編制行業標準、申報發明專利、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企業積極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鼓勵從事建筑業勘察設計、建筑材料、施工安裝、安全管理等領域的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建筑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應用推廣機制,按年度確定推廣應用目錄,由科技部門納入科技計劃項目予以立項支持。


2.激勵爭先創優。鼓勵建筑業企業建設高質量精品工程,建設具有引領效應的“魯班獎”“詹天佑獎”等示范工程,引導裝飾、安裝等專業承包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道路。全市每年開展建筑企業綜合實力“三十強”、走出去“十強”等評選活動,重點關注企業年度產值、增加值、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獲獎榮譽、質量控制、安全生產等關鍵指標,按綜合實力、專業分類排名。


3.強化龍頭引領。支持我市優質建筑企業依法依規參與建設國有投資大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和政府投資非盈利性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限額以下的國有投資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根據建筑業企業信用分和報價情況等自主決定;著力加強市國有控股建筑企業能力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支持我市國有控股建筑企業依法承接國資公司建設的非財政性資金經營性項目。


(三)促進綠色轉型


1.推廣綠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落實綠色建筑標準,星級以上綠色建筑與低碳建筑增量成本納入住房價格監測體系。嚴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建設,大力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推動政府投資、國有企業建設項目率先示范。推動太陽能光熱、光電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光伏技術與建筑一體化應用。


2.推進綠色建造。加快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主的新型建造方式,力爭2025年,全市新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40%,其中新建商業、住宅、公共建筑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同類建筑比例要達到50%以上。全面實施建筑工地標準化建設,推進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加強節能、節材、節水管理,強化抑塵、降噪、建筑垃圾減量等環境保護措施,推動建材循環利用。建立綠色施工大數據平臺,逐步推進材料管控、質量管控、綠色施工等關鍵環節管理全覆蓋。鼓勵提高裝配式預制構件使用比例,達到標準(具體為混凝土裝配式居住建筑預制裝配率達到60%、公共建筑預制裝配率達到55%,裝配式鋼結構住宅、裝配式木結構建筑預制裝配率達到80%)的新建裝配式建筑項目設計和施工招標可以采用邀請招標方式。


3.應用綠色技術。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提升建筑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開展5G、BIM和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在建筑上的應用研究,節約設施管理和維護成本,推動數字化轉型,構建消防、人防、抗震、供水、供氣、供熱、物業管理、工程檔案等與綠色建造互聯互通的綠色運維系統,實現建筑可視化、智能化、集約化管理。


(四)優化發展環境


1.優化金融支持。推動銀企合作,拓展建筑業企業融資渠道。相關金融機構應對建筑業企業采取差別化授信政策,對行業中經營狀況好、信譽佳的企業可以通過開展施工合同融資貸款、應收賬款融資貸款等業務給予信貸支持。各銀行金融機構對建筑企業新增合理融資需求,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對符合條件的貸款申請企業,合理確定授信額度,加快授信審批速度;對已授信的企業,滿足用信條件的要加快放款速度,及時足額發放貸款;對發展質態較好的企業,適當放寬質押擔保要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免擔保、免抵押的信用貸款。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一企一策”幫助建筑企業優化融資方案,積極提供貸款、保函、債券承銷和投資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開展建筑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支持建筑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債融資,積極推動普惠小微貸款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惠及建筑業小微企業。


2.優化信用監管。建立全覆蓋的建筑市場信用評價體系,突出對合同履約、社會貢獻(稅收等)、社保繳納、安全生產、掃黑除惡、誠實守信、信訪維穩、欠薪欠資、招標投標、行政處罰、爭先創優、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評估。住建部門牽頭制定建筑市場信用評價具體實施細則,全方位對建筑業企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檢測、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開展信用評價,拓展信用分應用范圍,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在全市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政府采購中的綜合運用。推行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和承諾考核制,將企業履約情況計入信用記錄。


3.優化培訓體系。將建筑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情況納入建筑信用體系考核,強化企業培訓主體責任。逐步完善建筑產業職業教育培訓和技能評價體系,積極利用職業技能培訓相關資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建筑企業與職業培訓機構聯合開展培訓。


4.優化市場秩序。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優化建設工程招投標監管,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增強本地企業外埠市場開拓以及外地建筑業企業來淮對我市經濟社會貢獻的意識。市住建、交通、水利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出臺具體辦法,依法依規采用信用懲戒、不良記錄、限制準入等強力措施,嚴厲打擊圍標串標、惡意投訴、纏訪鬧訪等現象,切實保障招投標活動依法、公平、高效開展。


三、政策支持


(一)優質企業支持。企業注冊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對建筑業企業晉升為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綜合甲級)的,給予一次性1000萬元獎勵;對新晉升為設計、監理最高資質等級和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企業,給予一次性100萬元獎勵。成功上市的建筑業企業給予獎勵400萬元。對首次入選中國500強、中國建筑業綜合實力100強的建筑業企業,由企業注冊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對“專精特新”一級資質建筑業企業,進入全國同行業50強、全省同行業10強的,由企業注冊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獎勵。


(二)優質項目支持。對當年申報獲得“魯班獎”“詹天佑獎”“大禹獎”“國優金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的本地獨立企業,給予一次性100萬元獎勵;對獲得“江蘇精品”認證的建筑業企業獎勵10萬元。上述項目中屬于政府投資項目的,獎勵資金納入工程決算統籌安排,其余由所在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予以安排。對獲得中國質量獎、江蘇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的,按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享受獎勵。


(三)科技創新支持。對新獲批的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產業(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給予20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給予3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省級、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的,分別給予30萬元、100萬元獎勵。對新獲批省級、國家級綠色工廠的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100萬元獎勵。建筑業企業研發投入補助,按淮發〔2021〕15號文件執行,建筑業企業培育有關補助,按淮發〔2022〕4號文件執行。


(四)社會貢獻支持。根據我市每年評選建筑業綜合實力“三十強”、走出去“十強”等排名情況,給予企業100萬—500萬的對應獎勵(具體辦法另行制定,獎勵資金由企業注冊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予以安排落實)。推動對外承包工程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對我市建筑業企業在境外總承包項目并實施的,參照省、市相關政策予以獎勵。


(五)人才培養支持。對我市建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時扣除。按規定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企業可享受專項補貼資金。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經核定后可按相關規定享受人才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待遇。獲得國家級獎項的項目負責人,優先推薦市級個人評優評先。


(六)招大引強支持。對將施工綜合資質(特級資質)企業遷入我市或者將施工綜合資質(特級資質)分立到我市設立獨立法人資格公司且正常經營2年(含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在全國有地位、全省領先的優質一級資質建筑業企業來淮設立總部且正常經營2年(含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具體辦法另行制定,獎勵資金由企業注冊地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予以安排落實。此處獎勵和社會貢獻獎勵不屬于同一類別,可同時享受)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淮安市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負責全市建筑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研究制訂重大政策、協調推進重點任務落實。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任務分解、綜合協調、年度考核等工作。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縣區(園區)要結合實際,各司其職,強化責任意識,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操作細則,明確專班負責,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完善推進機制。市住建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及時通報建筑業發展產業規劃、年度計劃完成情況,跟蹤評估相關政策落實情況,不斷完善工作考核機制、績效評價體系,重大、共性問題及時提交市政府研究。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本實施意見制定相關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扶持措施和政策落實到位。


(三)廣泛宣傳引導。各地各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對建設開發、勘察設計、施工安裝、監理檢測、造價咨詢、建材生產企業以及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推介示范工程、創新成果、典型經驗,全面準確做好政策解釋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市級獎補同一類事項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不重復獎補;國家、省、市獎補資金可以同時享受,進一步發揮獎補資金的疊加效應。


之前我市出臺的相關政策與本實施意見政策不一致的,以本實施意見為準。


附件:淮安市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4日


(此件公開發布)



淮安市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為推動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經市政府研究,決定成立淮安市加快推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如下:

組 長:史志軍   市委副書記、市長

副組長:顧  坤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張 笑  副市長

成 員:

劉愛國 市政府秘書長

黃克清 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馬 雪  市政府副秘書長

孫登濤 市委營商辦主任

蔣繼貴 市發改委主任

胡長青 市科技局局長

楊維東 市工信局局長

蔣東明 市司法局局長

徐亞平 市財政局局長

曹曙春 市人社局局長

陳海洋 市資規局黨委書記

楊 凱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

秦 浩  市住建局局長

徐成東 市交通局局長

沈啟濤 市水利局局長

龔曉琴 市商務局局長

吳 蘇  市行政審批局局長

王 銳  市市場監管局局長

姜耀武 市統計局局長

王火生 市稅務局局長

徐洪云 市金融監管局局長

李志清 人民銀行淮安市中心支行行長

劉 旸  淮安銀保監分局局長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負責日常工作,秦浩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成員如有變動,由相應職務人員接替,不再另行發文。

欧美精品黑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不卡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网天天精品网,久久亚洲国产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蜜桃 | 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